郭棚《未来过去》+ 罗菲《步行在路上》双个展

未来过去

FUTURO PASSATO

艺术家:郭棚
Artist:Guo Peng

策展人
CURATOR
莫妮卡·德玛黛
Monica Dematté

开放: 2019 年 5 月 11 日
展期:2019/05/11 – 2019/08/12

《未来过去》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

我无法解释在看了郭棚最近作品之一的展出项目后,为什么突然在一天早上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年前读过的北岛诗歌《回答》中的这段节选。这些诗句应该出现在当我想象贴在黑暗背景上数不清的大大小小闪烁的眼睛所产生效果的时候,它们被安置在那里取代了一个多彩变化的星系里的星星。我说的是题为《已知与未知》(2019)的作品,关于作品内容艺术家什么也没跟我说,可能是为了让我完全自由地去解读。没有看到完成的作品之前,我只能对将产生的效果、对观众产生的反应做出种种的假设。我凝视琥珀色或是天蓝色的虹膜,反光而且斑斓,有规则和无规则地变化。所有的虹膜表面上都各不相同,但是都令人不安、毫无表情、僵硬做作。我也不知道这些是人眼还是动物的眼睛,这种区别是否还有意义。抑或,更可能它们属于与迄今为止所认识的造物不同的物种。也许属于机器人、也许属于其他星系的造物……设想作品的最终效果能让我有很多特殊的感觉:诗意和神秘、不安和好奇,无穷大、无穷小,过去和未来。谁知道几乎每个夜晚都陪伴我们的星星,这些古老而熟悉的实体上是否居住着类似我们的生命体;谁知道那上面是否有人提出关于我们(地球人)的考问;谁知道是否某人或物在观察我们,谁知道他或它是否有必要研究我们或已经掌握了我们的一切。或许我们这样渺小的二流实体的存在不值得观察和无关紧要。科学告诉我们星体都很巨大,在我们眼中星星点点是因为它们太遥远。眼中的虹膜对我们来说很小,但是对微生物来说又很巨大,虽然与天体相比微乎其微。我们足够了解周围人们的眼睛,首先是那些我们爱着的人们的眼睛:眼睛是人体最富表情的部分之一,我们也首先因此才关注眼睛。而眼科医生却从另一个观点去观察眼睛,为了各种目的去研究眼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赋予或消除所见的意义,投入激情地参与或保持冷漠的距离。我们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吗?还是建立在成见和片面信息上的所谓知识?“真理”存在吗?“现实”存在吗?其存在有多重要?准确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各个星系的功能更好,还是保存那让人类幻想了几千年的奥妙神秘的无穷诗意更好?今天的科学技术探讨是所有探讨中最正确的吗?这种探讨真能把我们带得更远、能够解开生命的基础秘密?对我来说郭棚的作品提出了所有这些问题,甚至更多。

还有审美特点,在郭棚的作品中从来都至关重要:他那有秩序的简洁,他那用微小而又(几乎)无穷重复的手法就能获得大而旷的空间的能力。重复同一个图案的特点,以流畅多变的方式重复扩散就像是一群飞舞的蜜蜂,这一特点很多年来在郭棚的艺术理念中不断出现。就如同在佛洞中没有被大型雕塑、即“主要人物”所占据的空间都充斥着的小佛像那样,他在《过来人,未来佛》(2013)和最近的《芸芸》(2018年,标题取芸芸众生之意)中用很多佛像的剪纸轮廓来占据空间。而在2013年的作品中只是把头部略去了,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加上自己的佛头,来体验自己成佛的潜能,在《芸芸》中神存在于没有内容的部分中。奇怪的是每个带有佛像轮廓的白色小长方形的底端都略微突出于墙面变得像翅膀似的,效果更加奇妙。白上加白,空上加空,招魂的寂静,悬挂:这就是郭棚用以对抗外部的侵入和色彩世界的手法,超越了物质和那种取代和扼杀想象的形象之外。

在《本来空,本来满》(2016)作品里重申了一个概念,上百张空白照相纸挂在墙上,中心部分有些重叠,越来越稀少地扩散并获得周围的空间,这个空间也是白色无声的。其中最大的实体就像是颤动着虚无信息的一片云彩,作品不是让我们用眼睛观看来解读的,而是让我们在脑海中能够感受到它引起的轻微的沙沙响声。

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我热爱中国的古代文化是因为它承认万物起源的空的极其重要性,郭棚的这些作品是不能拒绝的邀请。这些作品让每个人都有在内心“得以安静”(如摄影理论家罗伯特▪亚当斯所说,“寂静是空间”)的可能性,让我们有靠敏感所激发的想象去填满那些空间的可能性,我深深地赞赏这种可能性。我享受着郭棚给我的对他作品诠释上的完全自由,只有这样评论文字本身才能成为创作,而不是纯粹的对视觉语言的描述或释义。

郭棚以无声、空白和诗意来跟我们谈无穷小又无穷大的事物。以一个点头或手势邀请我们进入他的悬浮世界。

莫妮卡▪德玛黛
Vigolo Vattaro, 2019年3月18日
翻译 祁玉乐
感谢 张近慧

步行在路上

IN CAMMINO

艺术家:罗菲
Artist:Luo Fei

策展人
CURATOR
莫妮卡·德玛黛
Monica Dematté

开放: 2019 年 5 月 11 日
展期:2019/05/11 – 2019/08/12

《步行在路上》(摘录)

2018年夏天我曾和罗菲一起在威戈拉那山(Vigolana)漫步于山间小路,那是我了如指掌的“我的”山。那次爬山我们很累,而且还有些小意外,这都很正常。那是一次很爽快且很有意义的远足,在劳累中首先能更好地了解人们的真实面目。面对远足,犹如面对生活,必须准备好应对一切,迎接可能发生的一切。

之前我们曾多次谈到过远足,即使在昆明我们也曾有时间做过几次远足。但是我对罗菲的由衷敬佩却开始得更早,追溯到当他对我透露他要在四年时间里步行去所有地方的意图的时候,那可完全是另一回事!那不是去某些美丽的地方游玩,也不是沉浸在大自然里,更不是什么健身运动或是刷新纪录及挑战之类的计划,都不是。罗菲决定只凭自己身体力行去所有他该去的地方,从上下班工作到朋友间的聚会,总之徒步去所有的地方。面对疲劳、恶劣天气、城市柏油路面(不仅限于此)的坚硬无情、厌烦无聊、痛苦、空虚、孤独,还有犹疑顾虑。多少次在行走中他自问所做的这一切意义何在?多少次他感到泄气,这种严以律己、对自己身体和头脑的苛求目的何在?说到底这都是为了什么?答案我永远不得而知,因为我从没有那样挑战过自己,因为我从未设想过剥夺自己在散步中一直享受的快乐,因为我从不想走得太远。

我记得罗菲跟我说他生活中这一部分就像是行为艺术。出于健康的原因他不得不停止了最初计划的四年时间,之后他觉得自己很失败。然而我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不这样看。对我来说,从一开始他的计划就是一个严肃、独特且深刻的自我存在的探索,因而比在艺术领域的活动更有意义。不管我对艺术有多高看,但是对我来说艺术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表达,因此艺术需要人文厚度才得以存在。面对罗菲那样的选择你会感觉到一种全新的自我,除了很自然地让你面对真正的考验,让你改变、让你丰富。

另外,从一开始罗菲行为的另一个方面也让我心服:就是他选择了不给自己的行为留下任何作证的痕迹。没有照片、没有日记、没有录像,什么都没有。

我认为,罗菲所采取的行动不是简单地做一个行为艺术。但是罗菲的选择却是不接受任何事后“荣誉”,在众目之下战斗之后不享受武士的休息。他选择了自己是(自己行为的)唯一见证人、唯一裁判、唯一对话人的方式。这样,一天晚上他忍不住坐摩的在城里转了一圈,除了他自己没人发觉。他对自己的行为铁面无私地做了裁决。他,也只有他,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因为他没有坚持到他最初预定的四年时间,而“只”坚持了一年的时间。这让我很钦佩,我终于觉得在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有人把真实看成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为什么我把生活放在首位?因为不存在缺少生活的艺术,因为不存在缺少真实的艺术。剩下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娱乐、粉饰、媒体噱头和交易。

我知道并感觉到在那一年的时间里罗菲变化很大,那时他咬紧牙关,继续过着平凡的日子,不管去任何地方做什么事他都必须计算时间。有时一个小时,有时两个小时,有时很多小时,如他从昆明沿着高速公路去石林的那一次,那真是一个实在的噩梦。对他这样勇敢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过分的挑战。

如前所述,我不认为罗菲的步行是行为艺术,我认为它远远超越了行为艺术:是一个严肃正视自己及自己与外部现实的关系、一个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没有艺术品比这更重要了。区别在于罗菲的行为纯粹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硬汉,而是为了内心的需求,为此他需要调整生活。他决定把所有事放在一边首先考虑这件事,他还把这件事与其他不够“英勇”的生活小事协调起来。总之他继续工作,去看朋友,做一个“平凡”人。他没给自己戴上“艺术家”的标签,而是踏实做人。我想,在各种假设和神话之外,我们——不排除任何人——是不能脱离人类群体的个人,自知这一点很重要。自我感觉高人一等从来对任何人都无益,对自认为是艺术家的人,不管对错与否,亦如此。

但是既然罗菲没有那一年的步行见证,他能向我们展示什么?我们将看到什么?几乎什么也看不见。无物可看,能够回忆他的经历并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的地方空空如也。正是空白才让我们有机会自省,让我们明白是否我们也应该面对自己生活的意义,是否我们想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只为了向他人炫耀,只为了制造一种形象,而那形象之下一片空虚。是否我们愿意接受每一个新的诞生带来的挑战,降生这个世界是为了完成一次只有我们自己能走完的徒步旅行,还是做缩头乌龟拖延时间希望把问题留给“以后”去解决。

还有其他方面。首先是诗意且痛苦地重建那一年的“特殊”生活,那个经历给他留下了影响并彻底改变了他,在精神上或是在信仰上,诸如此类。他的声音进入我们内心最隐秘的深处,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心寂静才能听到。我们努力别让他的声音徒劳地回响,明白理解他提出的问题并将其变成我们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些是关于人类生存的问题。

我邀请罗菲,不是因为我觉得他仅仅是个艺术家,才让他来给我们谈他的经历。我邀请他来,只是因为我认为他是一个诚实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和周围环境的人,他是一个对自己人生有正确评价的人。对我来说这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莫妮卡▪德玛黛
Vigolo Vattaro, 2019年3月10日
(写于我亲爱的表兄拉法埃勒去世的沉痛之日)
翻译 祁玉乐
感谢 张近慧

艺术家简介:

郭棚
1982年出生于四川达州,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设计系。其图像装置艺术作品曾在台北美术馆,巴黎大皇宫,美国沃克艺术中心,荷兰foma摄影博物馆,瑞典乌普撒拉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天津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昆明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作品被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 等机构收藏。在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同时,于2001年始,研习修复及斫制古琴,已参与修复宋元明清老琴十余床,其所斫古琴依古法,取良材,尊乐理,守音律,精调校,器型力追唐宋,音声金石韵与皮鼓声兼而有之,呈温劲内敛之美,音清韵古绝无浮泛之音。

罗菲
艺术家、策展人。1982年生于重庆,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昆明。2002年至今主要从事行为艺术和多媒体艺术创作,策划和参与的项目在瑞典、瑞士、挪威、丹麦、芬兰、荷兰、美国、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及中国内地展出。2005至2006年在丽江工作室基金会担任项目协调人。2007年至2015年在昆明TCG诺地卡文化中心担任画廊总监,从事策划展览和众多国际跨文化交流项目。同时写作艺术评论和艺术家访谈,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发表。他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日常生活及其精神叙事。个人中英文双语文集《从艺术出发:中国当代艺术随笔与访谈》于2014年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及文章收录于《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卷一:世界关系美学》、《人文艺术》、《艺术时代》、《艺术当代》、《画廊》等出版物。